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

矛盾的均衡 中集【歐素華】


作者:歐素華

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,專注於跨域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議題。


到底什麼是矛盾緊張關係?核心觀念是什麼?一般組織又如何回應矛盾衝突呢?兩位作者先提出有趣的觀念分析。 


矛盾、兩難、辯證:陰陽、天平、繁衍

首先,矛盾(paradox)的兩造不但相互關連,而且同時存在並持續一段期間。所謂的理性與不理性,一致與不一致,荒誕不經與合理正常,就是這種情況。

作者特別以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合圖像,說明矛盾衝突的存在特色。從內部疆界區分,陰陽兩造反映物質的雙元特性;但從外部疆界觀察,陰陽兩造又融合為一體且相互連動。就像白天與黑夜般,組織與個人的陰陽面經常並存且相互連動。


例如高度同質性的組織成員看似能快速做出集體決策,但也容易陷入集體思維的決策盲點;有利的市場開拓機會但也深藏隱性的危機。福禍相依、強弱相依,就是太極陰陽論述的核心。

其次,進退兩難(dilemma)則是有別於矛盾的緊張關係。相較於陰陽太極圖,進退兩難以天平兩端衡量。這種特殊關係強調利弊得失,替代方案間總有取捨不易的挑戰。最常見的例子就是「自製與購買」(make or buy)的兩難權衡。例如組織自己設置研發中心投入重要科技研發,勢必耗費大量成本但卻又未必能有所成果。相對的,組織一味向外採購關鍵技術,看似萬無一失,但卻容易受制於人,成本可能水漲船高。

第三,辯證邏輯(dialectic)則強調透過整合以持續解決矛盾關係。這類矛盾衝突的特色在於持續性。當對立的兩造透過某種機制進行整合後,又會出現新的對立關係,而有持續辯證整合的可能性。他的表現圖示就是像子孫繁衍圖般的新生與挑戰。

矛盾衝突、進退兩難與邏輯辨識,其實經常會有相互重疊之處。例如常見的管理議題:在授權與控制的兩難抉擇中,看似天平對立的衡量問題,但實則存在有趣的矛盾現象。當高階管理授權給員工時,其實更煩惱的是如何有效提高控制效益的問題。

辯證邏輯同樣存在矛盾衝突。當正反立場找到整合之道後,就會衍生出新的對立觀點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「永遠有反對者」似乎是組織顛撲不破的邏輯。整合之後往往又會有新的議題衍生,新的挑戰要面對。本質就是陰陽矛盾的對立面。

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由學者James G. March (March, 1991)提出開創(exploration)與善用(exploitation)的矛盾衝突(March, 1991)。不論是管理認知、風險偏好、管理技能、組織情境或學習效益,都可以看到組織資源衝突的矛盾挑戰。

一開始,研究者視其為利益衡量的天秤的兩端,而嘗試由時間與空間區隔做出回應。例如,建置獨立的開發部門專研前瞻性開創研究,而一般部門則持續投入既有科技的產品應用開發。企業常成立合資或新創部門,就是一例。

另一種觀點則視其為邏輯辨識的挑戰,組織必須設法將新開創的科技研發,融入到既有的核心領域中。這個持續開創與融入的過程會不斷演化,而有延伸性的邏輯辯證。

第三種觀點就是矛盾觀點,其實開創新科技與善用既有科技,看似在短期內會有資源爭奪衝突。但長期來看,新舊科技卻可透過組織學習,而能相互增益,具有資源整合效益。沒有開創性的知識,組織也不容易持續有應用性的創新發展。 


矛盾緊張:潛伏性與獨特性

矛盾衝突本質是組織固有現象,具有潛伏性。但卻會因為環境變化,讓潛伏的衝突浮出水面,甚至激盪出層層浪花。作者進一步解釋,造成組織隱性衝突激烈化的來源,主要是環境因素,包括複數性(plurality)、變化性(change)、與稀有性(scarcity)。

複數性主要反映在權力分布的多元性,進一步延伸到環境變化的不確定、目標的不一致性等。變化性經常出現在長短期需求的衝突差異,既有角色與情緒的共存競爭關係,但也經常帶來新機會。
例如傳統記者面對數位科技衝擊,面對的其實是不同族群的資訊需求、互動模式變化與商業模式演化。看似衝突的變化性其實富含創新機會。

稀有性則是組織受限於有限資源,包括時間、財務與人力資源的有限性。當組織成員被迫做出選擇,就會造成有限資源的爭奪衝突。

當複數性、變化性、與稀有性三種同時發生時,就會劇烈衝擊組織成員的有限理性與壓力系統。例如全球化、技術創新、高度競爭,不但考驗企業領導人的彈性應變,也對組織的利害關係人造成影響。

例如學者Dutton & Dukerich(1991)研究美國港務局(Port Authority)的組織變革就發現,該組織具有身分認同的兩難矛盾,一是高品質大眾交通運輸服務的專業組織,一是地區福利的社會義務提供者。在流浪漢把交通運輸場域當做臨時居所時,他就讓原本稀有的運輸資源出現劇烈衝突。不同的利害關係人,包括客戶、員工、社群成員、與無家可歸者,同時被捲入了這項劇烈的組織變革中(Dutton & Dukerich, 1991)。

另一個例子也很常見。當組織遭遇高度競爭時,企業經常被迫要投入更多研究開創與應用開發範疇的多元需求中。尤其在新創科技還無法完全取代舊有科技時,矛盾衝突更會激化。


例如個人電腦與大型主機之間的競爭關係,就讓這場矛盾衝突持續長期20年之久。因為在這20年間,大型主機的營收仍持續成長,但個人電腦卻有後來居上之勢。

除了外部環境力量之外,個人認知也會激化隱性的矛盾衝突。例如就有學者研究,相較於美國學生,中國學生似乎較能投入既競爭又合作的衝突壓力中。 


回應矛盾:接受、區隔、整合

面對矛盾衝突時,一般人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呢?學者Poole & Van de Ven提出四種策略回應。一是接受(acceptance),尊重矛盾兩造的差異性,並維持其分立現狀。二是空間區隔(spatial separation),善用不同組織單位配置反對聲量。三是時間區隔(temporal separation),在不同時間點逐步解決差異問題。四是整合綜效(synthesis),採特定角度融合反對力量(Poole & van de Ven, 1989)。

上述四種回應方式,接受模式打破多數人線性又理性的邏輯,能「接受」不同論點;其他三者則是嘗試「解決」矛盾差異。但本文作者卻嘗試提出全然不同的矛盾「系統觀」。他們的系統論述有何特色?請看下回分解。


參考文獻

Dutton, J. E., & Dukerich, J. M. 1991. Keeping an eye on the mirror: Image and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.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, 34: 517-554.

March, J. G. 1991.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. Organization Science, 2: 71-87.

Poole, M. S., & van de Ven, A. H. 1989. Using Paradox to Build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ies.,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, Vol. 14: 562: Academy of Management.

Smith, W. K., & Lewis, M. W. 2011. Toward a theory of paradox: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of organizing.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, 36(2): 381-403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